铸就支撑食用菌强国的战略文化——关于李玉院士学术成就特质的思考
2023-02-22 来自: 辽宁省食用菌协会 浏览次数:3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铸就支撑食用菌强国的战略文化
——关于李玉院士学术成就特质的思考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伟在菌物科学与工程大会菌物产业发展专题分论坛上的发言
雨水洗春容,风光淡又浓。
这次来到长春,参观了李玉院士科研试验场所,观看了有关声像片。上午参加了开幕式,听了几位院士专家的报告。很受教育和鼓舞,更深刻认识到,李玉院士不愧为我国著名的菌物学家、脱贫攻坚楷模、世界粮食英雄。55年矢志不渝从事菌物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我国乃至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和人类减贫事业所作出了贡献。 李玉院士确实是位了不起的人民科学家、理论科学家、战略科学家。
全身心投入菌物事业,清澈的爱,只为祖国和人民。他的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斗争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从事菌物学研究五十五年所形成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完备的理论体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重大的实践价值,架构起向食用菌强国迈进的战略文化,带领着蘑菇部队雄赳赳、气昂昂、阔步新征程。
一,坚守人民情怀、敢于政治担当和历史担当的战略高度
“三农”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实际的呼声”。
李玉院士生而为“三农”,这个生命基因编组很强大。从中学时代梦想成为园艺家,到山东农大毕业奔赴风沙干旱的吉林白城农科所工作;从师从我国著名菌物学家周宗璜教授,到担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从担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到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用菌协会荣誉会长、药用菌学会主席;从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到跑遍祖国的东西南北考察和采集菌物资源;从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发展战略,到创建“五位一体”(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扶贫模式。
半个来世纪,坎坷的道路汗浸血染,信仰与追求的坚定执着、苦难与辉煌的激荡澎湃,创建起多姿多彩的菌物资源库,解读着菌物王国的神奇密码,助推了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刷新了大粮食观大食物观的概念内涵,创造了蘑菇致富的战略战术,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农科创业发展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李玉院士就是这样一个认真倾听和勇于回答时代之问、社会之问、人民之问的人。
第二,牢牢把握大国博弈底层逻辑的战略远见
大国博弈,就是军事、政治、经济、金融、科技、网络、文化等综合实力的较量,其底层逻辑,还是核心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斡旋与死磕。关键时候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只有里子,只有实力。
在农业科技领域,谁能掌握农业“芯片”和重要农业文化资源,谁就能掌握战略博弈的主动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占世界总量的70%多,但菌种自主权还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李玉院士多年前就指出,信息科技发展依靠芯片,菌种是食用菌产业的“芯片”。他在多种场合强烈呼吁,要建设食用菌强国,必须加大菌种技术体系建设,加快菌种研制与保护工作,修筑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护城河,掌握市场话语权,才能不被人家“卡脖子”。
在农业文化领域,十多年前,李玉院士就实地考察指导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的申遗工作,策划打造“香菇始祖”朝圣地。2022年11月4日,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生态体系”正式获批入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天,世界公认中国是人类香菇生产的发祥地,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食用菌事业新版本的隆重推出。既要赓续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更要彰显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大道自然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文化自信。
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互迭代融合发展,新认知新生活方兴未艾。今天的土特产已经不是传统概念上的土特产,而是互联网加流量的土特产,更是诗和远方加持的土特产。李玉院士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狠抓食用菌产业的“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这是菇农增产增收的关键。他多次呼吁必须培育食用菌技术、标准、品牌、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优势,积极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拓展产业增长的空间潜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新世纪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等决策部署,再次印证了院士的远见卓识。
战略远见,就是高瞻远瞩的认知境界,就是始终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根本问题和总体趋势。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我们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那么,我们食用菌产业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当属我们的李玉院士(是谁呢?请大家大声说出来)。
第三,纵横捭阖、掷地有声的战略能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战役后。毛泽东《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山高路险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当年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彭老总的威武形象,仿佛现在就站在我们面前。
时隔80年后的2015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场历时六年的史诗般的大决战中,李玉院士就是那位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出征挂帅,冲锋陷阵。他和他的战友们,昼夜兼程,常年转战大江南北,在河北阜平、陕西柞水、安徽金寨、云南会泽、吉林挑南等贫困县,点燃了用小蘑菇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与40余个县市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建立31个院士工作站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22个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上万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户户困难家庭命运改变,一座座贫瘠山乡沧桑巨变。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金米村考察,深情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2021年2月25日,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被授予“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李玉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蘑菇事业的伟大和以蘑菇院士为代表的蘑菇人的荣耀。
从国内到国外,李玉院士团队,克服高原热带气候环境影响,在赞比亚完成我国首批援非的食用菌产业示范项目,2015年12月,人民网报道“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蘑菇”,被誉为“农业南南合作的典范”。
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荒沙大漠,才登上了光荣的顶峰。”
苦难磨练了意志,经历造就了辉煌。
李玉院士的精神风骨和学术成就,就是这样练成的。其硬核就是把食用菌新的科技成果,播撒在祖国大地上、播撒在贫困地区,培育成百姓致富奔向小康的造血功能和满满自信,培育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伴侣和交响乐章。
第四,宏观在宇、微观在握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就是我们把握产业转型历史方位、科学谋划全局的“定盘星”,也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导航仪”。
大家都知道,菌物“一区一馆五库”创新保护体系是李玉院士提出的。2012年创设四川雅江松茸保育区,建起标本馆、菌种库、活体库、基因库、化合物库、综合信息库,综合集成了菌物资源保护体系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为我国系统保护菌物多样性、推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院士主持研究和编写的《中国真菌志,黏菌卷》,详细介绍了黏菌的经济意义、编目分类,形态结构、生态分布、生活简史,集食药用、有毒、野生为一体的菌物种质资源全基因数据库,抢占了菌物育种新高地。这些科研成果和大数据,都是重要的微生物战略资源。
院士的战略思维,还体现在工程产业化方面,提出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理论,研制出的适宜北方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及集成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改变了以往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对传统食用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动物植物菌物三物融合生产”价值理念的生动实践。
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李玉院士的鲜明特质,还在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分析研究和阐明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以现代食用菌工程技术创新和大数据时代信息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构建食用菌大生态体系。
——要建设现代化的食用菌产业生态链,形成技术、产业、创新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食用菌新生态。
——要配置形成开放协同的产业布局。现代化的食用菌产业体系不仅需要在纵向上形成完整、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创新链;同时,还要在横向的空间布局上,切实形成区域之间、工厂化生产与农发种植的统筹协调、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大产业格局。
——要完善关键要素支撑。创新的人才梯队、健全的投融资体系、协同分工的大中小企业等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食用菌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也是关键要素。
——要嫁接融合信息科技,不断孵化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包括食用菌文化产业。要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元宇宙等新信息科技成果,尽情在菌物王国绽放神奇魅力,为人间释放生物多样性的万丈光芒。看过了《流浪地球2》,难道没有一点触动吗?
第五,秉承“国之大者”的战略导师
教育乃国之大计、民之大计、党之大计。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就能塑造什么样的一代青年。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经常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奋斗、创造价值是一代青年的责任与义务。
李玉院士就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树人、的时代楷模。
1978年,吉林农业大学成立真菌研究所。李玉先生从早提出菌物、菌物学和菌类作物概念开始,不断发展和完善菌物学科体系,在国内形成了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他还倡导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在吉林农业大学创建英才班,开启菌物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趟开了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四十多年来,吉林农大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输送了数千名菌物人才,仅李玉院士亲自带的研究生博士生就有400多人,多数已成为菌业的将才、科技帅才、创业英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菇农乐淘淘。
向李玉院士学习,向李玉院士致敬!
先生思想之光芒、思想之力量、思想之未来,是我们蘑菇人生命当中美的相遇,是那夜空中亮的星星。
辽宁食用菌协会
辽宁食用菌协会